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汇编1

| 来源:佳谦范文网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第1篇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重点难点1、熟读成诵。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汇编1,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汇编1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1篇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
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重点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
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直木为轮4木受绳5金就砺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4、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荀子的观点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预习下一课。

2、完成《资源与学案》练习。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其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到底有多么宽广呢?请让我们先来了解天空——宇宙的宽广。今天我们学习卡尔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

大家来看这个题目《宇宙的边疆》,很明显,文章的对象是宇宙,那么老师请问一下大家,宇宙有没有边疆?带着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从文中让我们来找出答案。

2、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尔萨根,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公众天文科学家”。他引导了美国几代年轻人,探索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说的电视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名科普书籍《宇宙》与电视片《宇宙》配套,八十多个国家出版,是历史上英语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主要作品还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对《宇宙》的解说词。

那什么是解说词呢?

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一定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经常出现在运动会、晚会等场合

2)速读全文,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

宇宙(1-6)——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9)——恒星(12-14)——太阳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

星系 星系(7-9) 离地球80亿光年

本星系群(10) 离地球200亿万光年

银河系(11) 离地球4万光年

太阳系 彗核 离地球1光年

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说明顺序?

1、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规律。

3、其次大家都知道,这是电视解说词,解说随着摄影镜头缓缓推进,解说与画面同步协调,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4)那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议论与抒情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作者对人类的认识: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
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
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议论与抒情句子的作用:

1.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宇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意义的认识。

2.可以更好的感染观众,激发观众对宇宙的兴趣。

5)通过通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解说词三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的对象、清晰的顺序、优美的语言

6)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咱上课之前提出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疆?

有,是暂时的;
人们每探索一步,边疆就扩大一步;

没有,是扩张的;
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所以面对未知的宇宙,主动权在人类手中。人类是勇敢、光荣的,我们以我们渺小的身躯,学习科学精神,探索广阔的宇宙的未来……

4、布置作业;
最后,老师布置一个作业来结束今天的课程,学习《宇宙的边疆》这篇解说词,大家来为我们的校园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写一篇解说词,同时注意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巩固效果,增强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较“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教师出示几个重点、难点的句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选择的文句要能反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

2、检查对虚词“于”“焉”“而”等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通过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师此时注意适时讲解、点拨。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论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为之)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注※:1、在分析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揭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

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此,教师也可以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三、布置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己体会,采用“总—分”形式就“积累”“恒心”“专注”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可三者联系起来谈,也可就其中一点发表见解。写在周记本上,600字左右。

2、学习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修养是人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的你通过本文的学习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记本上。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4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通过对比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渐变”。“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著名漫画家、散文学家丰子恺在“渐”中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究竟为什么呢?这节课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去体验、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渐》

2明确学习板块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每个学习板块欣赏与要求并存,同学们既可以欣赏到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或者精彩的表演,同时要思考、回答一些问题。)

(二)体验、探究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特邀学生配乐解说:丰子恺的漫画

丰子恺的介绍

要求:在欣赏的同时识记有关丰子恺的文学常识。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要求:“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却举了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阐释它,请找出并概括这些事例。

明确:a人的青春“渐变”b人的境遇的“渐变”

c自然界的“渐变”d故事中的“渐变”

因为有了“渐”,人生圆滑地进行着,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渐”。“渐”的蒙蔽性源自“渐”的作用,“渐”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欣赏:在把握作者对“渐”的现象与作用的阐释后,我们来欣赏两组图片,再深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渐”(图片配乐)

板书:青春、境遇、自然、故事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欣赏:学生表演诠释“渐”。

要求:依据你对“渐”的理解,写一组排比句阐释生活中“渐”的现象以及你从“渐”的现象里所获得的启示。

例如:渐渐,花开花谢、春秋代序,让我们珍惜每一瞬的美丽;

渐渐,容颜老去、生死交替,让我们珍惜每一寸的光阴;

渐渐,沧海桑田、聚散分离,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的相守。

板书:珍惜

4小结:普遍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启示我们在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要懂得“珍惜”。其实作者丰子恺在《渐》这篇散文中还为我们更深层次地解读了“渐”,那么同学们就随老师进入第四板块的学习!

(三)拓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1创设情境

a公共汽车会不会让座?

火车上会不会让座?(时间的长短)

b班级评优只有一个名额你会不会放弃?

有一个国家级的荣誉得到它可以保送上大学你会不会放弃?(荣誉的大小)

c你捡到一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

你捡到一万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利益的多少)

提问:为什么我们对同类的事件态度会有所不同呢?

2小结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越长,人们越是容易被“渐”蒙蔽,看不清人生的真相。短时间、小荣誉、小利益我们懂得谦让与舍弃,反之,在百年的人生中面对关系重大的名利我们就难以割舍,争抢不已了。其实无论时间多长,在“渐”中也会慢慢逝去,无论荣誉、利益多大也会在“渐”中慢慢远离,我们又有什么割舍不下呢?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5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

(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散文集命名为《缘缘堂》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 朗读课文

2、 生字词

3、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五、写作特点

1、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 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掌握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和教师点拨,练习运用抒情和议论的修辞方法,为解说词补充传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容。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抒情,了解作者所传递的思考(宇宙不但横无际涯、辽阔瑰丽,不但可以为人类所了解,而且,从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上说,人类的命运和宇宙息息相关,人类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可以追溯到宇宙及其起源),领会作者对人类好奇心、探索意识和质疑精神的肯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掌握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和教师点拨,练习运用抒情和议论的修辞方法,为解说词补充传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容。

【教学方法】

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没有解说词的《动物世界》,再加上解说词,让学生体会解说词的重要性。

二、新课学习

第一步: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希望学生可以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写好解说词的要点。

1.设置情境——假如要为宣传本校的纪录片配解说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解说词的特点。

问:你认为写好一篇解说词的关键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明确:

解说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解说词要有明晰合理的解说顺序。

②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

③解说要对解说对象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

2.说明顺序是一篇解说词解说效果的关键因素,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解说顺序。(教师做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明确:

解说顺序——空间顺序,由远到近。

宇宙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第二步: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希望学生可以领会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思考。

1.除了上述特点,一篇好的解说词,从文学的角度或者人文的"角度看,也是作者和观众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那么,文中哪些语句是这种对话与交流的承载呢?——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解说表达方式的不同作用)

请学生快速在课文中标记出作者使用议论和抒情表达方式的句子。结合语境,细读这些句子,品味作者要传递的思考是什么。(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师生共同品读交流

示例:

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布莱斯·帕斯卡《感想录》

品读:面对浩瀚无涯的太空,人类不应该有傲慢和功利之心;
帕斯卡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其实是极其柔弱的,但柔弱的人通过审视和思考自己的灵魂,从而获得思想的伟大力量,我们用这样的力量来回应未知世界的召唤,从而进一步认识世界,激发生命和思想的活力。同时,浩瀚的宇宙嘲笑所谓的狂妄的征服,通过认识与思考,深味宇宙与我们的幽微联系。

再如: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第一段)

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第二段)

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第三段)

补充:关于好奇心、想象能力、质疑精神的名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

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波德莱尔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知而好问然后成才。——荀子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地是问号。

——巴尔扎克

三、写作练习

请学生在回顾所学的地球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一篇地球的解说词补充可以传递科学和人文精神思考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分享。

示例:课文第18、19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推荐科学性、人文性、文学性兼备的科普著作

书目:

(苏)维·比安基《森林报》

(法)法布尔《昆虫记》

(美)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7篇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弄懂诗句的含义,反复诵读本诗,力求成诵。

2.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知人论世,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2.学习叙事写景的方法。

3.理解这首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作者为什么开篇描写瀛洲。

2.为什么把描写重点放到暮色上。

3.品读最后一句,理解李白的诗风和人格。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首句的作用。

2.如何理解详细描写的好处。

3、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梦游天姥是所记的内容,留别说明写作缘起(引出写作背景),吟是古诗体裁,类似歌、行体,多有悲愁慷慨之意,如《梁父吟》。

2.齐读,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关注读音(瀛、剡、渌、著、屐、殷、訇、鸾、骑)

二、赏析诗歌

(一)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段。

1.提问: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天姥山”,为什么以“瀛洲”起笔?

明确: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传说固然美好,但不可遇不可求,现实虽然平常,但可遇而可求。以虚衬实,暗喻了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对现实的热烈追求。写得既富有神奇色彩,又不离现实,引人入胜,为下文描写梦游天姥仙境蓄势。

2.提问: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神秘(侧面描写) 高大(夸张、衬托)

(二)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引领学生积累字词。关注实词意义用法(因、栗、惊),通假字(著、列)。

2.提问:这段是梦境描绘,所以有人说这首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如果按时间顺序,记梦的部分怎么划分?

明确:夜行赏景(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拂晓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曲径昼游(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色洞天(熊咆龙吟殷岩泉——仙之人兮列如麻)。

3.提问:游仙部分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类似?在叙事绘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类似于《湘夫人》中描写湘君为湘夫人建造水中华居的部分。诗写梦幻,脱尽现实时间、空间的拘牵,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打开,光明璀璨,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诗人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详略得当,重点描写暮色。

4.追问:李白为什么重点描摹黄昏所见?

明确:黄昏所见的神仙世界的场面盛大而热烈,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应,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
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还年轻,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是日落西山之时,此时作者尽力渲染黄昏所见正是对现实不满的反应,仙人世界写得越夺目光耀,越衬托现实丑陋昏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境破灭之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紧接着作者对梦游进行了总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在世间行事的快乐就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跋山涉川的李白从浪漫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哀而不伤。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提问:李白是否回答了“别君去时何时还”的问题?

明确:李白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用“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一个场景侧面回答了东鲁诸公。白鹿是传说中神仙或隐士的坐骑,如今我李白随时随地可以骑上它去访问大川名山,白鹿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如今我是羁鸟返林池鱼回渊,这句话不正是李白追求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命终极理想的形象概括吗?我想当朋友们看到这句告白,谁还会为李白担心呢,有的只是放下、欣慰、羡慕和祝福。这样一种浪漫场景的描绘胜似直面告白,符合李白的人品,符合李白的文风。一个随意洒脱,轻松自在的李白再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样回答令所有人满意。

3.提问:最后一句怎么读?

设题意图:以读带赏,以赏带读。

指导:最后一句是李白的再一次呐喊,是李白的第二次觉醒,又一次从浪漫回到现实。跟其它大多数送别诗不同,大多数送别诗表达的是伤感不舍,这首诗表现的是自由洒脱,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一种向黑暗官场彻底决绝的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句话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要一气呵成读出狂放、不屑的味道。教师范读,因声求气,感知音乐美和情感美。

4.探究讨论,交流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文中对神游仙境浓墨重彩,但不是说就放弃了对现实主义的描摹,诗歌当中两次提到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明确: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还是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等,从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以说都是理想主义者。许多作家当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时,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当然也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如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小说《红楼梦》,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小结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很多,《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被赐金放还时期别东鲁好友准备南游吴越期间创作的一首颇能代表李白诗风李白志趣的一首诗歌。文章通过丰富、曲折、奇谲、多变的辉煌形象,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主情调。但浪漫主义不是李白的全部,全诗有两次回归现实的描绘,“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着墨不多,但这是李白的创作根由。《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李白借梦游勾勒出一副潇洒出尘的仙境,但到最后却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看似矛盾,实则融洽自然。纵观这首诗正是把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李白现实主义人格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四、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第一段:神秘(侧面描写) 高大(夸张、衬托)

第二段:夜行赏景 浪

拂晓见闻 漫

曲径昼游 主

暝色洞天 义

第三段:觉醒呐喊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8篇

教学要求与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
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
作者简介;
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
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友情提醒字词读音

2、指名读

3、齐读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
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

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

停止从比比以之为又曝

日——四个“而”

每日,名词做状语而1,2却;
而3并且;
而4而且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解决疑难

3、学生练习翻译

4、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惠——学习的意义)

6、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学生解释词语: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饰关系;
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
而4,6,7,8同“却”转折关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能,擅长;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学生先齐读,后试背诵

7、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
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
④“假舆马”可“致千里”;
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
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学习了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

8、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9、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齐读

3、学生解释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即一字兼两词

“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注意: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加线字有什么区别?(达到;
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定语后置)

“上”“下”——名词做状语

“跃”“驾”——动词活用为名词(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

4、解决疑难

5、学生翻译

6、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学习的态度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
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具有人生的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智慧(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不停止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
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
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2、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
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
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
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
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故意弄错,至多三处);
学生互查。

二、检查完成练习情况。(过程略,只附答案)

第一题(详见上文)

第二题:1、包括“于”的三种用法: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2、包括“者”的"两种用法: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3、包括“而”的四种作用: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
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
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第三题:1、依次是(5)(4)(1)(3)(2)。2、依次是(3)(4)(2)(1)。3、依次是(1)(4)(3)(6)(7)。4、依次是(2)(4)(5)(3)(1)。5、依次是(1qing)(2qing)(5qiǎng)(4qing)(6qiǎng)第四题(略)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9篇

教学目标:

1. 找出中心句,概括本文的主旨,《渐》教案。

2. 学习本文化抽象为具象的写法:以常见的生活琐事举例,以寓言故事举例,生动形象的比喻

3. 个性化解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观点,探讨课文对我们的启发作用。

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以及“大人格”、“大人生”的具体表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找出中心句,概括本文的主旨。

1、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概括课文的主旨。

2、 讨论:

⑴作者“渐”为题目,能否换成“变”,为什么?

⑵文末指出的“明达之人”、“大人格”、“大人生”具体指什么样的人?试举例加以说明,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渐》教案》。

第二教学板块——写法鉴赏

1、 教师讲解:本文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很具体,主要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 鉴赏写法:

⑴分别找出文中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语句或者段落,说说他们的好处。

⑵分别仿照文中的写法再写一段文字。(仿写段落1、2、4、6段)

第三教学板块——比较阅读

1、 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2、讨论《匆匆》与《渐》在立意、写法、语言风格上各有何不同之处。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中”“参”“知”等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荀子的“性善论”导入,提出荀子如何劝学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默读这篇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齐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教师出示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

2、理清论证思路

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荀子是如何劝学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荀子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第三、四段相对应的比喻,并阐述其说明和学习相关的道理(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翻译,再进行阐述)

教师小结

四、拓展训练: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11篇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筛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思考。

3、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

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兴趣,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直观的感受。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情趣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学生书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课堂交流。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太阳系(1光年)行星

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训练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了解说明的顺序。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12篇

一、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复习检查

上节课同学们翻译了课文,并让你课下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先简单的复习检查一下。

(一)重点的文言实词:(只)说你整理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做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饭吃

议欲下赵攻下

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

名做状:众辱之当众

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

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

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早上;在床褥上,在床上

吾骑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在野外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

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

共候赵空壁逐利使……空

形容词做动词:深沟高垒深挖;加高

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耻

(文言实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但,只管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

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通假字=辑,安定)

(二)文言虚词:

乃→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就)

2,乃敢引兵遂下(才)

3,大王乃肯临臣(竟然)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是,就是)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成安君,儒者也。

被动句:1,否,必为二子所擒矣。

何为为我禽?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体现被动句的标志是:为……所)

2,知其不用

不得推择为吏(语意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楚怀王《屈原列传》)

定于后置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宾语前置句:何以加之?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以、为都是介词,分别译为:用、因为。在古汉语中,介词后面加宾语,宾语往往前置,表强调)

三、整体感知文本,划分文章结构

通过检查分析,发现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还不错,这节课我们主要完成两个目标;(见前2、3)

思考: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分为四部分:

1-3早年屈辱

4-7井陉之战

8-10韩信之死

11太史公论赞

四、研读第一部分

(一)这一部分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分别为: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胯下之辱)

(二)这三个小故事又分别反映出韩信怎样的个性?

“怒绝亭长”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强烈的自尊,

“漂母饭信”侧重表现他的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衣锦还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也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出处。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这有力地证明了韩信不忘本、不负人的高尚品质)“胯下之辱“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早年因家境贫寒过着穷困而屈辱的生活,虽然看似窝囊无用,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心怀安邦定国的理想和抱负,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那么他的军事才能是不是一开始就被他所投靠的主人发现并得到重用呢?——不是。他先投项梁,后投项羽,直到他离开项羽来投奔刘邦也一直是无用武之地,最后是由于谁的大力推荐才得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萧何!

萧何非常赏识韩信的才能,认为他是有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所以想法设法地把已经出走的韩信留了下来,并最终促使刘邦拜其为大将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和“登坛拜将”两个故事。

在课本的138页,我布置同学们看过了,

思考:这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描写韩信的才能?

明确:侧面表现——侧面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萧何对他的欣赏,赏识,重视渴望人才的急切之情)表现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形象。

五、研读第二部分

登坛拜将之后,韩信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涉西河,虏魏王”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还有一场与赵国的战争打的格外精彩——叫作井陉之战。

思考:韩信使用了什么策略,取得了形势本不利于他的这场战争?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明确:

背水一战: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韩信背水为阵,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激发将士的斗志,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正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还有(趁赵军倾巢出动的时候派……)

引蛇出洞,骑兵偷袭,拔赵旗,易汉赤帜。明代唐顺之评曰:“信奇处全在拔赵旗上,乱其耳目,夺其巢穴。”

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陈余的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那么井陉一战从正面表现表现韩信用兵之奇之妙。

补充:(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仗还没打完就预料必胜。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陈”。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见而大笑”。随后竖起大将对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打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沚水上,禽赵王歇”。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

六、研读第三部分

通过井陉之战我们了解到了韩信卓越而奇特的军事才能,这位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名将是不是就能从此封妻荫子、安享荣华富贵呢?

明确:很明显。不是。韩信最后的下场是?

(生)最后因其舍人之弟告发,吕后和萧何定计将他诱骗至长乐宫钟室以谋反的罪名将其杀害,并夷灭三族。

补充: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不仅概括了韩信了的一生,而且点出他的成败之由。

思考: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韩信一生的成功和失败都系于萧何一人身上,所以民间就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坚定了他对生命的自信,而吕后终结了他的生命。

韩信虽不是由刘邦直接所杀,但他的才能早就遭到了刘邦的畏忌,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由齐王徙为楚王,继又借涉嫌谋反之名黜为淮阴侯,将其软禁在自己身边。所以“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

七、研读最后一部分

韩信为汉家出生入死,功高于世,最后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那么司马迁对韩信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愤激、叹惋之情、同情深蕴于反语之中。体现在:“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韩信死得可谓冤屈之至。对此,深处汉室的司马迁只能以曲折委婉的言辞加以表述,而将愤激、同情之意蕴于反语讥诮之中。)

八.问题探究

一代名将,死非所伤,实堪哀伤,这是司马迁对韩信持有的感情,那么你觉得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明确:

1、功高震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羞与绛、灌等列”、君臣对晤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一句“臣多多而益善耳”将他傲慢自负的性格表露无遗。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当韩信被刘邦以涉嫌谋反的罪名逮捕并黜为淮阴侯的时候,他曾说过这样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然这话始见于越王勾践的功臣大夫范蠡给另一位功臣大夫文种的信中。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终成剑下之鬼。那也是成语“兔死狗烹”的最早出处,意思就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统治者杀掉功臣。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九、师本课总结:

至于为什么功臣末路断头颅?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的那段光辉的历史让人铭记。

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13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品味欣赏、归纳实践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全诗,感受意象气氛与情感

二、琢磨词句

信语或 拔(出类拔萃) 因 殷 惊列缺雨烟鼓且须

三、简述分析,能力养成

1、首段背诵赏析

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

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2、二段背诵鉴赏

时间线索推进梦境描写:夜渡、到达、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

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

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

过渡句及感情:梦境美好终归短暂,现实残酷无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对

3、末段背诵欣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否消极?】

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

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

【全诗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不羁、蔑视权贵、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迁移拓展

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14篇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第15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 孤 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 ”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推荐访问:高二 教学设计 汇编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汇编1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汇编15篇)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汇编1】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实际出发,形成和发展了A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

  • 为进一步发挥D建引领作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镇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推行党组织领办志愿服务队模式,按照“组织领办、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常态长效”

  • 刚才,同志们结合工作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发言质量好、工作谋划实,体现了党办干部应由的思想觉悟和担当。借此机会,我就办公室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学习贯彻上走在前列,力求有“新

  • 承蒙组织关心,我有幸参加了XX培训班。在3个月的封闭学习中,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交流研讨等,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升了综合能力,强化了工作作风,拓展了知识体系,为做好基层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关于加强安全思想教育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宣传教育的效果,持续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现制定××××××××公司工会开展“五个一”群众安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如下。一

  • 今年以来,××××××公司认真贯彻×××××党委关于新闻宣传工作重要安排部署,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精心策划选题,创新宣传方式,聚焦主题宣传、内部宣传、融媒宣传、外媒宣传,认真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为企

  • 声明:本网站材料均来自于互联网,为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站所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微信联系:MSKYFW,我们会及时删除

  • 《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原原本本学习《著作选读》,在学习中深刻体悟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

  • 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首责在党委,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新的实践要求的、符合公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信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信访工作决策部署,坚决扛牢“为民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