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林海设计教学设计16篇【精选推荐】

| 来源:佳谦范文网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海设计教学设计16篇,供大家参考。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16篇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1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 chà ,也不能读成 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 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⑴ 分析字形结构。

⑵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⑴ 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⑵ 岭的样子。

⑶ 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⑷ 林就像大海一样。

⑸ 花多而美。

⑹ 木材用途广泛。

⑺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⑴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⑵ 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⑴ 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⑵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⑴ 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⑵ 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
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
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⑶ 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2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林海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感知语言,体会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交流讨论,理解语言。

1、岭的特点是:“多、温柔”。

2、重点句子: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看出岭多的特点。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看出兴安岭的样子多,也可以说明它不但多而且温柔。(应读出高、矮、长、短的变化)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可以看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3、“云横秦岭”的岭是怎样的? (秦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4、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

通过画“大兴安岭”和“秦岭”,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的意思,并明白写秦岭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5、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温柔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6、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读的时候应语速缓慢)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岭多的特点。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也说明岭多的特点。

7、这个句子该这样读?为什么? (读出赞叹的语气,因为“多少条岭啊”是作者发出的感叹。“疾驰、几个、既、也”这几个词语应该读得重一点。)

8、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感。

1、配乐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体会到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和语言文字的生动细腻。

2、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成诵。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
“安”,安定;
“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
“安”,安定;
“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
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
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
“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 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 进行科学研究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
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
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

(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当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2—5自然段,认识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向我们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

2、理解“疾驰、目之所及、盛气凌人”等词语。

3、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以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目标。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若干。

四、教学过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从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欣赏美景的好奇心。

课前: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说说描写花的词或带有花的词。

(一)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游览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同学们,你心中有什么感觉?(亲切舒服)

2、是啊!老师和同学们有同样的感受,大兴安岭美的让人陶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再次走进林海,更加投入,更加忘情地欣赏美景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3、你觉得课文中写得最美的是哪一个自然段?(2—5节)为什么呢?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2—5自然段:

1、老师小结:的确,大兴安岭的岭、林、花都那么美,而老舍先生写得更美,难怪同学们那么喜欢它。下面我们

是为了不教以及为迁移而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在2—5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欣赏能力。

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就来细细的品味。

2、请你自由读岭这一节,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四人小组互相品读。

3、指名读,出示句①: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请你读一读。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你最欣赏的词句。

(2)议:这个句子写什么?(岭多)哪些地方反映岭多?

(3)比较: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可是没有一条岭让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你读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先读下面那句(加手势),再读上面那句(加手势),上面那句写出了岭的温柔,高矮长短都只有一点点,而不象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理解: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用简笔画把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评议怎样把两者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手势指挥)

〈你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体会的?作者是怎样把岭的温柔写出来的?同学们体会的非常好。的确,大兴安岭是那样的柔美多姿,我们就用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吧!〉

4、还有哪些句子你也欣赏?

句②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得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岭多),也看不厌(岭姿态多美)。

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用指导读“岭”,学生共读“林”,独立自学“花”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读、写、议、品读”的阅读方法。

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节,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为什么喜欢?还有哪些词说明岭多?为什么?

(“疾驰”指火车飞快地跑,“几个钟头”指时间长,在这么快的火车上看这么长时间的,也看不完,看不厌,岭真多啊!)

比较B、在疾驰得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岭。

同学们都这么欣赏这个句子,我这儿有一个句子,也说明岭多,请你比较一下?

它们俩虽意思相同,可句式不同,感情也不同。前一句以感叹的形式强调了岭的多和岭看不完看不厌,让人感到亲切舒服,同时也蕴含了作者的一片深情。

这就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且其效果大不一样。

5、学法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划、议、品、读,感受了岭的多和温柔,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继续学习林和花。(四分钟)

6、反馈:你最欣赏哪个句子?

出示句子: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得绿颜色来呢!(绿的颜色多、美)为什么?(我喜欢它是因为……)是啊!绿得真美,出示投影(景色)让学生看着图说一说,你既然已体会到了绿的美,你现在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把“的”删掉读一读,原句读起来更舒服。

7、大兴安岭的景色是那样的美,老舍爷爷写得更是如此的美,还有哪些句子也非常美,为什么呢?

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对大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学林和花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和欣赏。“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的方法。学生读读、品品,领悟了“林”树多似海,花多美丽的特点。

8、投影:

①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把群岭起伏比作林海的波浪,形象地把大兴安岭森林之茂密,面积之广大再现了出来。)

②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③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把白桦比作浪花,让人读后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放上图,让学生指图说:“哪里是青松作衫,哪里是白桦为裙,哪里是穿着绣花鞋。”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句子写得真美啊!青青的衣服,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多美的小姑娘啊,你们瞧小蝴蝶也来了,小红豆也来了,它们围着小姑娘跳舞呢!)

⑤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写出小红豆的晶莹剔透,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小小果实无限珍爱的情感。)

9、引:大家读得声情并茂,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同学们帮助解答一下,作者说大兴安岭有多少条岭啊,有多少种绿颜色呀,有多少野花呀,为什么作者写岭、林、花要用同样的句式呢?(用三个同样的句式强调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

10、引读:多少条岭啊……,多少种绿颜色呀……有多少野花呀。

解了表达方法后,有针对性设计一定量的片段练习,实行读写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语言,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提供思维的空间,启发创造想象,身临其境地谈感受,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思维能力。

写花只有一句怎么办呢?那么我们也学着作者写岭、林的方法,围绕有多少野花呀!把花写具体。(看投影:景)要从不同角度来写,写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

11、演示学生写的并让其读,评议。同学们写得都是那样美,简直跟老舍爷爷一样的美,现在我们把自己写的文章接到老舍爷爷的文章后面,大声的读一读(个别读、自由读)

(三)总结延伸(机动或作业布置)

林海,多美的文句,多美的景啊!真使人感到亲切舒服,我想我们的小诗人、小画家一定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那么,用诗句、用画笔来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赞美吧!同学们尽情地抒发吧!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阅读课文2—5自然段,认识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向我们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

2、 理解“疾驰、目之所及、盛气凌人”等词语。

3、 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以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目标。

三、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

四、教学过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从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欣赏美景的好奇心。

课前: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说说描写花的词或带有花的词。

(一)情景导入:

1、 昨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游览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同学们,你心中有什么感觉?(亲切舒服)

2、 是啊!老师和同学们有同样的感受,大兴安岭美的让人陶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再次走进林海,更加投入,更加忘情地欣赏美景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3、 你觉得课文中写得最美的是哪一个自然段?(2—5节)为什么呢?板书 岭、林、花

(二)学习2—5自然段:

1、 老师小结:的确,大兴安岭的岭、林、花都那么美,而老舍先生写得更美,难怪同学们那么喜欢它。下面我们

是为了不教以及为迁移而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在2—5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欣赏能力。

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就来细细的品味。

2、 请你自由读岭这一节,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四人小组互相品读。

3、 指名读,出示句①: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请你读一读。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你最欣赏的词句。

(2)议:这个句子写什么?(岭多)哪些地方反映岭多?

(3)比较: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可是没有一条岭让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你读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先读下面那句(加手势),再读上面那句(加手势),上面那句写出了岭的温柔,高矮长短都只有一点点,而不象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理解: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用简笔画把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评议怎样把两者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手势指挥)

〈你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体会的?作者是怎样把岭的温柔写出来的?同学们体会的非常好。的确,大兴安岭是那样的柔美多姿,我们就用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吧!〉

4、 还有哪些句子你也欣赏?

句②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得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岭多),也看不厌(岭姿态多美)。

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用指导读“岭”,学生共读“林”,独立自学“花”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读、写、议、品读”的阅读方法。

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节,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为什么喜欢?还有哪些词说明岭多?为什么?

(“疾驰”指火车飞快地跑,“几个钟头”指时间长,在这么快的火车上看这么长时间的,也看不完,看不厌,岭真多啊!)

比较B、在疾驰得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岭。

同学们都这么欣赏这个句子,我这儿有一个句子,也说明岭多,请你比较一下?

它们俩虽意思相同,可句式不同,感情也不同。前一句以感叹的形式强调了岭的多和岭看不完看不厌,让人感到亲切舒服,同时也蕴含了作者的一片深情。

这就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且其效果大不一样。

5、 学法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划、议、品、读,感受了岭的多和温柔,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继续学习林和花。(四分钟)

6、 反馈:你最欣赏哪个句子?

出示句子: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得绿颜色来呢!(绿的颜色多、美)为什么?(我喜欢它是因为……)是啊!绿得真美,出示投影(景色)让学生看着图说一说,你既然已体会到了绿的美,你现在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把“的”删掉读一读,原句读起来更舒服。

7、 大兴安岭的景色是那样的美,老舍爷爷写得更是如此的美,还有哪些句子也非常美,为什么呢?

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对大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学林和花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和欣赏。“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的方法。学生读读、品品,领悟了“林”树多似海,花多美丽的特点。

读和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8、 投影:

①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把群岭起伏比作林海的波浪,形象地把大兴安岭森林之茂密,面积之广大再现了出来。)

②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③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把白桦比作浪花,让人读后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放上图,让学生指图说:“哪里是青松作衫,哪里是白桦为裙,哪里是穿着绣花鞋。”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句子写得真美啊!青青的衣服,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多美的小姑娘啊,你们瞧小蝴蝶也来了,小红豆也来了,它们围着小姑娘跳舞呢!)

⑤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写出小红豆的晶莹剔透,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小小果实无限珍爱的情感。)

9、 引:大家读得声情并茂,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同学们帮助解答一下,作者说大兴安岭有多少条岭啊,有多少种绿颜色呀,有多少野花呀,为什么作者写岭、林、花要用同样的句式呢?(用三个同样的句式强调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

10、引读:多少条岭啊……,多少种绿颜色呀……有多少野花呀。

解了表达方法后,有针对性设计一定量的片段练习,实行读写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语言,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提供思维的空间,启发创造想象,身临其境地谈感受,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思维能力。

写花只有一句怎么办呢?那么我们也学着作者写岭、林的方法,围绕有多少野花呀!把花写具体。(看投影:景)要从不同角度来写,写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

11、演示学生写的并让其读,评议。同学们写得都是那样美,简直跟老舍爷爷一样的美,现在我们把自己写的文章接到老舍爷爷的文章后面,大声的读一读(个别读、自由读)

(三)总结延伸(机动或作业布置)

林海,多美的文句,多美的景啊!真使人感到亲切舒服,我想我们的小诗人、小画家一定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那么,用诗句、用画笔来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赞美吧!同学们尽情地抒发吧!

<板书>

岭 多 温柔

13 林海 林 多 绿 亲切、舒服

花 多 美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9篇

一、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从海的色彩,海的广阔,海的姿态,海的物产等几方面来谈。)

2、过渡:大海给我们感觉很美,课文林海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优美的景色。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林海。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板书:岭林花)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题目是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写花呢?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三个部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2、学生定向。

哪些同学们想研究岭的?哪些同学想研究林的?剩下的同学就是研究花了。

3、明确研究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自己要研究的部分。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跟课题有什么关系?

三、 学习岭。

1、 请研究岭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岭美在哪里?

2、 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岭的确很多……”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岭很多很美,就像海的波浪一样。——能说说为什么吗?——随机板书:连绵不断、姿态多样

师:你能读出波浪的感觉吗?要读得高低起伏。

(1) 读出波浪起伏的感觉。

点评:① 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声音有高有低,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评价:你是用声音的轻重读出波浪的感觉的,看来这也是办法。或是用速度的变化读出了波浪的感觉。

② 部分地方读得好:这个部分读得很好,你是怎么读的?

③ 都没读好的:我觉得高低起伏变化不大,谁再来试试看。

形式:老师一边听学生读一边划手势,并调动大家一起来划出学生读出的不同的波浪。从肢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对波浪的感觉以此助读。

(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2) 读出岭的温柔。

同学们读出了波浪起伏的感觉。老师如果把这个句子中的“点”字去掉,你读读看,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去掉“点”字我感觉岭就不温柔了——(指名读——自由读)

(3)你还从哪里感觉到岭的温柔——云横秦岭——(出示图片)

而大兴安岭是——温柔的。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兴安岭那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化,温柔的岭——齐读第二自由段

(5)小结过渡:大兴安岭的岭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这岭跟林海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你真能干,你会联系上下文读课文。是啊,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没有岭的线条哪有林海的波浪呢?难怪老舍先生要写岭呢?

四、 学习林。

林跟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林的同学你们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三自然段

1、 读出林大、辽阔无边的感觉。

句子:“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指名读)

2、 读出海边上浪花的美感来。——看课件——(自由读)

句子:看,“海”边上不是……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3、 学生说出林的绿颜色变化多端。

出示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

(1)刚才读岭的多,同学读得很好,那绿颜色的千变万化也一定能读好,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是啊,绿颜色多得都看不过来了。板书:目不暇接

(2)老师觉得,刚才一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如果老师给这句加上“点”字,你看可以吗?——自由读,小组讨论。——不加“点”更能写出绿色的多,变化的丰富。

小结:是啊,老舍先生有时语言简洁,有时语言丰富,但是都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

五、 学习花

1、研究花的同学,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花多,花美,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看画面——让我一起高声赞美可爱又美丽的兴安岭——齐读句子

2、同学们看,这花像海边上的什么?花又像海里的什么?

3、过渡延伸:

如果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些小蝴蝶、小红豆就是海洋里丰富的——宝藏。那么,大兴安岭还有什么宝藏呢?——生畅谈——师:大兴安岭里有丰富的宝藏,真是祖国的宝库。

4、 总结:现在同学们总明白写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和花了吧?

六、引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大兴安岭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当老舍先生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手摸到……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 背诵

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作者概括为亲切与舒服(板书)好,下面就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的亲切与舒服的句子背一背,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几句。

3、 指名背。

七、欣赏画面

1、同学们背得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领略那里的美丽景色,可以一边看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赞一赞兴安岭。

2、教师重点句引背。

八、提出问题。

1、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2、展示问题。

3、结尾,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创情导课

1、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所见海的样子。课件展示一海的景象

生:波澜壮阔,一望无际;

生:汹涌澎湃,潮起潮落;

生:波浪涛天,浪花飞溅;

2、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林海》,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课题写出来,请同学们推荐写字最好的同学到前面来写。如果其他同学愿意写可以跟着这位同学进行书空。(板书课题——林海)

二、学习课文

(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

(1)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相关句段。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小组一:读了这篇文章,我学到了很多的好词、好句,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还知道了作者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树林的颜色以及树下的花,还有作者自己的感受;
……

小组二: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课文中讲到了三次”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次是在……第三次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
作者主要从岭、林、花这三个方面来写的……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第一次讲到亲切、舒服。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第一次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句子?

生读第一段。

师: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这个“总”说明了什么?

生:“总”的意思——总是,一直。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生:作者在心中的样子与来后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生:因为这儿脚踩在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的是古木,感觉到非常的亲切、舒服;

生:这是作者亲身来到林海后的第一感觉;

师:是呀,作者原以为这儿会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结果来到后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模高大的古木,所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由此感到亲切、舒服,这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啊!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

指一生读第二次的句子。

师:“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作者写了大兴安岭哪些美丽的景物?

生:作者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树林、树林中的花。(板书:岭、林、花)

A、“岭”的特点(多、温柔)

学生默读岭的段落,小组讨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

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大兴安岭的岭非常多,样子也不一样。(板书:多)

师: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知道大兴安岭的岭多?

生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从这里,我看出大兴安岭有高地不同,形态各异,非常多的岭,:

生2:“多少条岭呀,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

师:这儿的岭的确很多,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看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件展示(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从而休味出岭的温柔):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生:第一个句子里有“点”,第二个句子里没有,让人感觉高的、矮的山坡度不大,长的不是特别长,短的不是非常短,感觉非常的温柔。

生:这儿的岭不象别处的岭一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更不象“云横秦岭”。而是特别的温柔。(板书:温柔)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山的温柔?生读

师:是呀,这儿的岭真有特点,同学们能用笔画出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简笔画,并谈一谈画的理由吗?

生画。

教师选一部分作品用实物展台展示并让学生谈为什么给秦岭的山顶画上一些云,从而引导认识“云横秦岭”的意思。

师:“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因为看也看不“厌”。

师:是呀,不光是作者非常喜爱,老师也爱上这又多又温柔的岭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读课文。

师:大兴安岭的岭是那么的多,那么的温柔,那它的林与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B、岭上“林”、“花”的特点。(林的特点:多、绿。花的特点:种类多)

(1)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畅谈感受:

课件展示1:

①“林”与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

②“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各小组根据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创造性的汇报,教师进行适时点拨。(板书:多、绿种类多)

A、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是林,这儿的林是那么的多,那么的绿,而且绿的颜色各异,我们画了一幅画。看,这就是一望无际的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广阔的落叶松边沿上是银白色树干的白桦,正像大海翻滚的浪花,站在林海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所以作者非常喜爱这儿,把这儿写的这么的美: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课件2:学生在谈到林的情况时,展示课本中的图或取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B、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是花。这儿的花品种多,颜色鲜,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我们想通过配乐朗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花的特点。放音乐进行配乐朗读

(3)小组进行朗读,其余学生进行想象美丽的画面。

(4)假如你身临其境,想说点什么?

学生1:这儿真是太美了,美丽的大兴安岭,我真想终生拥有你,天天置身其中,享受天伦之乐!

学生2:啊,美丽的大兴安岭,那把自己装伴的如此美丽,我真有点羡慕!

师: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作者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能说一说“空洞”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谈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是呀,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自己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作者第三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的?

指一生读该段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因为作者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使大兴安岭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大兴安岭,我们真离不开你呀。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搜集大兴安岭的有关图片、文章。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上。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
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
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

(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当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评析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全人"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了立体化。创新的层次定位很准确。简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深入研究品味重点片段的前提。欣赏录像是前一个环节的延伸,又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可以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学生的独立学习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巧妙地"点火扇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读提示独具匠心。一个"品"字的运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体特征。提示的内容颇具启发性和层次性。根据学生的有效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创新教学的显著特征。

此环节由学生提出讨论学习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参与很巧妙,绝无喧宾夺主之嫌。师生平等地参与比赛是崭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体现,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教材无非是例子。"把师生精心选择的重点片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按照段落顺序串讲课文的格局,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巧妙创新。这是新的教材观的体现。

此环节可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此,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板书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诵读训练方式新颖独特,行之有效。究其实质,是因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这是不无道理的。创造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师生同台竞相创造是课堂创新教学的至高境界。该环节巧妙地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精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总评:

这个教学设计从四个方面体现了语文。

1、教学目标立体化。创新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而"人",是大写的"人",丰满的."人",立体的"人"。所以,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做到教学目标立体化,必须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有意训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得到主动提高。这堂课,贯穿全过程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三局比赛。这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他们竞争合作与民主平等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语言文字,能够从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2、教学内容生活化。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子的功能。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切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整堂课,学生不是呆板地学课文,而是转换角度,围绕林海的美与教师展开比赛。这种转化,并非雕虫小技,而是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过程。

3、教学过程美育化。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
美育的效果最好。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化,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并创造美,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素质,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这堂课,时时处处都在围绕"美"组织教学,完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育化。

4、教学方法主体化。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学着眼,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精心安排了有条理、有层次、有情趣的自读自悟、辩论发言、诵读比赛和诗文创作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方法的主体化。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新词。

2、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4、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兴安岭的名字不会陌生,因为已经学过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从小安岭引入到大兴安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很高涨。还有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也写过写景的习作,掌握了一些习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往深层次探索学习。

【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以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结合为重点,启发学生正确的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展开想象中入情、在体会感知中悟情、在诵读中升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大兴安岭的资料,知道有哪些树种和矿产资源。下载一些图片、文字,为丰富课堂做准备。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老舍先生写的哪些文章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课文,随时纠错。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⑴“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⑵“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⑶“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⑷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⑸“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
“安”,安定;
“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三、理清课文内容,疏通课文脉络。

1、再次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2、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初入大兴安岭的印象。“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第二段(2—7)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由此展开联想。

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比如按照不同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2至第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四、梳理学生的问题,走进文本。

五、布置作业,同时指导“椽木”“酿酒”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在期待中进入文本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朗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文本。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引导学生抓住“高不可攀”“奇峰怪石”“脚落在”“手摸到”这些词语来谈。

(2)分析: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3)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第一段。

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而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出示下面的句子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
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大而美)从哪感受到这里的林大而美?你画了哪个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下面的句子。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出示

在你的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C、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D、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4)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它的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又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起来。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4)练习背诵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出示下面的句子。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齐读这一段。

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3、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 第16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
“安”,安定;
“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
“安”,安定;
“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兴安岭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 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是黄土高原的南界;
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 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设计 林海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16篇 林海设计教学设计(推荐16篇) 《林海》教学设计

【2023年林海设计教学设计16篇【精选推荐】】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教案3篇廉政专题党课:以“五心”笃守内无妄思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以

  • 【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

  • 【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

  • 一年级的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34页例1、35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2 掌

  • 2023年中秋节活动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 听故事,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日期及月饼的来历。2 理解故事内容,可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中秋节的起源等相关问题。活动准备1 节日故事《中秋节的起源》。2 日历。活动内

  • 花瓣飘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让学生能体会父母的爱,对父母有颗感恩的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课题,读好课题。读好课题(突出花瓣美、

  • 小马过河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棚、驮”等14个生字,会写“愿、意”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坊”。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3、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教学重难点1、自

  • 幼儿园教师节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9月10日是教师节,作为大班孩子也是最后一次为幼儿园老师庆祝节日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老师对孩子们非常了解和熟悉,而孩子们对老师又有多少了解呢?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

  • 幼儿园小班体育教案范文第1篇活动目标:1.通过探索模仿青蛙的动作,学会蹲跳,跳过20cm高的障碍物;2.通过游戏,发展连续跳;3.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活动重点:探索模

  • 健康体育游戏教案第1篇教学意图: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在一系列的体育游戏中,亲自尝试,不断摸索“投掷”的最佳方法。不受“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了此次活动《谁的本领最大》。调动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