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7篇)【完整版】

| 来源:佳谦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7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7篇)【完整版】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这段对话是前不久央视《面对面》著名主持人董倩采访叶连平时的实录。“时间对我来说太宝贵了,我都92岁了,还能活几天啊,我就是舍下这条老命,也报答不完党对我的恩情呐!”9月2日的采访中,叶连平饱含深情地对记者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加入党组织,实现我人生最大梦想”

1920xx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青少年时代的叶连平在南京当了一名勤杂工,聪明好学的叶连平有幸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后经人介绍,他来到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个叫“卜陈”的小村,成了村里的“猪倌”。因为村里一位代课老师考上大学,他被乡里举荐为该村小学语文代课教师,每个月36元钱,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叶连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的那天晚上,这个连大山也压不垮的老人第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党组织,我要把自己剩下的日子全部交给党,交给讲台,交给乡村的孩子们!”叶连平暗自发誓。

退休后的20xx年间,学校哪位老师有事情请假了,叶连平都主动代课,充当“替补”教师。那20xx年,和县哪所学校缺少老师,他都乐此不疲上门为孩子们上课,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

辛苦的付出,让叶连平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省道德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和奖励。他把组织上奖励给自己的奖金,要么用于学校栽植树苗、修筑旗杆、购置二手风琴、安装电灯、添置运动器械,要么为老师们购买保温桶、毛巾、肥皂、脸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叶连平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助人为乐精神赢得了大家的无比尊敬。

不忘初心,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比邻长江,地处省道。20xx年左右,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年暑假,顽皮的孩子们在省道边上打闹嬉戏,爬树逮鸟,极易诱发安全事故。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是共产党员,又是退休的人民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看护这些孩子呀!”叶连平说干就干,他将自己30多平方米的房间收拾出来,创办和县关工委首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孩子们免费提供学习场所,义务教学,分文不收。从20xx年至今,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共义务辅导留守儿童1000余名。

因为看到孩子们学习成绩进步快,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孩子越聚越多,本村的、邻村的,甚至连南京浦口桥林小学的孩子也送来了。

有的孩子因为住家比较远,来回不方便,叶连平就让孩子们吃住在自家里。现已工作的洪瑞瑞同学爸爸去世得早,妈妈又远走他乡,年迈的爷爷难以抚养洪瑞瑞,叶连平知道后就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这一住就是两年多。初中毕业后,叶连平将其送到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读书,并垫付了1950元的学杂费。此后,叶连平还通过乌江镇妇联为洪瑞瑞联系了乌江工业园振海重工企业负责人,解决了洪瑞瑞五年制大专的学费。

刚开始,老伴并不理解叶连平的举动,她认为叶连平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难以承担如此重负。上课不收费也就罢了,还让孩子们吃住在家里,一文不收,这不是“老二百五”吗?!可看到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些留守孩子,老伴还是被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了,并默默地配合丈夫的工作。

20xx年间,叶连平辅导过多少孩子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帮扶过的孩子有多少人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人才,他一个也忘不掉,每每说到这些有出息的孩子,叶连平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对自己“抠门”,对孩子们却非常舍得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叶连平说。

20xx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退休金,连同乌江镇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陆续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了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42名留守儿童。

每年叶连平还要自掏腰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叶连平说,走出去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孕育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每年暑假,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从省内外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他们在此开展暑期课外辅导活动,将七彩课堂搬进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叶连平也自始至终全力为大学生支教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叶连平省吃俭用。前两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要骑车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到南京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他就把自行车骑到好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再乘大巴赶往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把省下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叶连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内摆设陈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穿着也极其朴素,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发挥余热,当好“宣传员”“战斗员”

在通往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块黑板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黑板报是叶连平20xx年前创办的,黑板报上书写的大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国际新闻,从此经过的村民不时地停下脚步驻足阅读。

“从这块黑板报上,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天下大事,内容很丰富!”村民刘福林说,这要感谢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处了解外界的窗口!

采访中,乌江镇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介绍说,叶老师坚持20xx年为村民办黑板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教材,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20xx年来,叶连平在教学之余发挥余热,积极给有关单位作宣讲报告,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警营,乐此不疲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宣讲党的奋斗历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宣传员”“战斗员”作用。

20xx年,叶连平被上级评为“三感人物”,获奖金1000元,他把奖金全部用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购买课外读物。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叶连平说,“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个老先进,朱丽华在嘉兴颇有名气,她是丽华推拿诊所的所长,是连续五届的市政协委员,还是省盲协副主席、市残联副主席、市盲协主席。

“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

“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

“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

……

在担任这些社会职务的过程中,她用心用情投入,主动积极作为。她30年坚持分毫不取地为现役军人义务推拿,吸纳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退休后的特殊冿贴、为残疾人推出的爱心公交卡等实事好事的落实中,都有她的建议与呼吁。

人的名气越大,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她以担当和使命,使“朱丽华”同样成为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

在朱丽华的公益故事中,因为她的光亮,点燃我们共同对美好的向往,我们读到的是,从一己的生存自强到发出更多光热、照亮他人的人生超越;从一个人谋发展到为残疾人群体代言、服务大众的公益跨越。

在朱丽华的公益故事中,因为她的发挥,社会响应,政府作为,我们读到一个令人振奋、使人励志的人生故事,我们也同样读到了一个城市的温暖,一个社会的和谐幸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我本来和大家一样,生活在五彩缤纷的明媚世界里,两次不幸的意外,把我从光明推到漆黑无边的听觉世界,那年我还没满20岁。1983年海迪姐姐的一场报告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人生,给了我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我梦想的启航。我于1985年被嘉兴市民政局选送到浙江省举办的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学习。盲人离开了家庭,在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学盲文和推拿技术更是困难重重。一年后,我学成归来被分配到市社会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在工作中我边学习边实践,掌握了推拿治疗的方法,由中医士晋升为中医师。

1990年1月份,一名脑瘫患儿突然抽筋,我一把将孩子抱住。孩子没有摔倒,我却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站不起来了。住院一个月,刚刚回到家,福利院吴院长赶到我家,说有20个从全国各地过来的脑瘫患儿正在等我治疗。我妈在后面含着眼泪跟我说:“你要当心身体啊!”

从事推拿至今,我治疗患者累计22万多人次。我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被我治愈。

创办好自己的诊所是我梦想的放飞。20xx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我所在的诊所也转制了,从此我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从开始的只有我一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多个人。诊所虽小,却也是医保定点单位,还是市区96345的第一批加盟企业。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我觉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至今我已累计带过盲人徒弟、学生100余人。从1989年至今,我为3000多人次军人义务治伤疗伤,表达嘉兴市民对军人的崇敬之心。

我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爱心中去。1990年,在全市开展的第一次“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我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20xx年,在全市开展的第二次“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我交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20xx年汶川地震时,先后4次捐款20xx多元后又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我通过嘉兴市政协、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市关工委、南湖晚报等单位,除了结对嘉兴本地的贫困学子外,还结对了龙泉、松阳等地的贫困学生。

前不久,有同志给我统计了一下,说我的资助榜单上已资助了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数额333万元。再穷不能穷教育,生活上只要我尽量节省一点,一年下来也能多资助几名贫困学生。

虽然我失去了光明,但我得到了很多。20xx年,由省、市残联推荐,我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我还获得过“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作为南湖旁的党员,当我在中共一大会址重温誓词、在南湖红船旁回首历史时,1994年入党时的一幕就回放心头。我承诺,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女排夺冠了!这久违的一刻,我们泪流满面。

缺乏大赛经验、伤病困扰团队、整体实力不占优……一支不被看好的球队,一群年轻的姑娘,在小组赛不利的情况下不断逆袭,面对一支支世界劲旅,一球一球地抢,一分一分地拼,硬是把对手逼向死角拼出胜利,走上奥运最高领奖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让每个观战的国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中国女排夺冠,比一些项目夺金更能触动我们的泪点,最重要的就是那曾令无数人感动和敬佩的女排精神。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勇夺“五连冠”后,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团结奋进、为国争光。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经历了10多年的低谷,中国女排卧薪尝胆,在郎平主帅的带领下再现传奇,人们无不赞叹——女排精神又回来了!

面对如潮赞誉,郎平却说,中国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她说:“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

的确,时至今日,我们总愿用女排精神来褒奖一代又一代取得辉煌成绩的女排姑娘,赢球说是女排精神的回归,输球便说缺乏女排精神,仿佛欠佳的战绩会给女排精神失了色、抹了黑。这种将女排精神与比赛胜负捆绑在一起的功利心态,不仅漠视了姑娘们的付出,也对女排精神造成了伤害。

比赛总有胜负,赛场上本来就是实力的比拼、精神和意志力的对决。技不如人的情况下,选手们通过无所畏惧、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实现爆冷,也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们越来越明白这一道理,“唯金牌论”的光环也已逐渐散去,我们已经懂得不必以胜败论英雄,只要运动健儿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夺金摘银也值得尊敬和赞扬。同样,我们也不应以胜负输赢论及精神。真正的精神,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意志、一种传承。它是永不言弃的拼搏、追求卓越的执著、心无旁骛的专注。正如郎平所讲:“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缔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因契合时代需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国家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女排精神渐渐受冷,有人说女排精神过时了,那个靠拼搏精神取胜的时代过去了。这无疑是对女排精神的曲解和误读。

20xx年,重新执掌中国女排的郎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奋斗精神永不过时》,文中称:“在实现自己梦想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应发扬永不放弃的精神去战胜它。只有具备这种为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成就。”两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排再次傲视群雄,重返世界之巅,凭借的不正是这种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永不过时的奋斗精神,和对这种精神一直以来的坚守和传承吗?

经过一代代中国女排的传承和发扬,今天,新一代中国女排正以新的姿态展示和丰富着新时期的女排精神。除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其中还有求新求变的不断创新、开放包容的博采众长、淡定自若的成熟心态等闪烁着科学化、职业化、国际化光芒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将成为中国女排新的瑰宝。

岁月轮回,精神永驻。新时期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所焕发出的持久魅力,已成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学习弘扬女排精神。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四大难题”日益凸显,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困难,迫切需要我们学习弘扬百折不挠的女排精神,坚定信心、奋勇拼搏,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在实现行业“十三五”“两个略高于”发展目标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要学习女排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越是在困难面前,越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一分一分咬牙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难关、创佳绩。学习女排团结奋斗、共创佳绩的协作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发挥集体力量,共谋发展之策,同做添砖加瓦之事,聚焦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实现行业“十三五”良好开局。学习女排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追求卓越的专注精神,努力发挥潜能,激发创造激情,保持战略定力,努力把挑战变机遇、压力变动力,将行业“十三五”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学习女排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举措、创新的手段,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时代精神是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是发展创新的兴业之魂。让我们以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为激励,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烟草行业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昨天一大早,丽华推拿诊所里就繁忙一片。

身穿白大褂的吴阿姨正笑眯眯地给患者推拿。在诊室里,她的推拿床就在朱丽华的推拿床旁边。她们已经相伴20xx年,如今,吴阿姨和朱丽华就住在诊所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

吴阿姨和朱丽华有很多相似的经历。1990年,从来没出过嘉兴的吴阿姨去杭城学习推拿技术,“我没读过书,怎么也学不好。”

1992年8月18日,一筹莫展的家人带着她去市福利院找朱丽华。同是天涯沦落人,朱丽华毫不犹豫就接纳了她。

“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我的人生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在工作上,她是我的师傅,在生活上,她是我的姐妹。”在吴阿姨的回忆中,朱丽华总是倾尽所有帮助她。

吴阿姨对推拿不熟练,掌握不好力度,朱丽华就把自己当“小白鼠”,让吴阿姨在自己身上练手法。吴阿姨没按对经络,朱丽华忍着痛指点她,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十次、百次。

经过朱丽华一年多的指导,吴阿姨技能大增,也开始在福利院推拿了。后来,朱丽华自主创业开了诊所,一直把吴阿姨带在身边。

吴阿姨今年61岁了,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诊所里,工作不但让她自立自强,还收获了患者的尊重。如今推拿已经难不倒吴阿姨了,朱丽华总是让她多学习,学会用手机,“盲人也要跟上时代。”

“朱医师比我的兄弟姐妹还要亲。”这两天,吴阿姨心跳特别快,有时候一分钟心跳90多下,朱丽华时不时就和她聊聊天,并想办法治疗。

每天晚上睡觉前,朱丽华都要再三嘱咐吴阿姨:“不舒服的话一定要叫醒我。”

像吴阿姨一样,目前在诊所工作的有13位残疾人,他们曾经是家里的“包袱”,如今都变成了“顶梁柱”。同时,还有100多人先后跟朱丽华学习推拿技术,相继走上了就业之路。

“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经历,让朱丽华深知,只有就业才能让残疾人自立自强,才会真正被这个社会“平视”。

有人问她:“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朱丽华不以为然,“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0xx年她被推选为嘉兴市盲协主席。市盲协的工作非常琐碎,她就一点点梳理,一点点解决。在她的带领下,市盲协完善了组织建设,形成了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各类活动,真正成了残疾人的家。

她对生活的乐观和坚毅,最能感染残疾人,让他们重燃生活的勇气,而对于遇到困难的残疾人,她总是伸出有力的双手,“能帮就帮一把。”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在这座以“奉献”为主题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每一位遗体捐赠者的名字。今年,这座纪念碑上又多了一个人,她就是王娅。

天津医科大学 学生辅导员 郭琳:今天是王老师离开我们的第33天,我想每每提到她的名字,我们总会想起那两组数字,孑然一身的她和长期资助的7名学子,(和捐赠)的一百万房产。

王娅的徒弟赵颖也赶来参加缅怀仪式,1991年赵颖刚参加工作时,就是王娅手把手地带她。20多年来,两人在工作中是师徒,在生活中是朋友。这次缅怀仪式,王娅资助过的寒门学子也特地从甘肃赶来参加。为了迎接孩子们,赵颖早就为师父打理好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这间70多平米的房子就是王娅的遗物,也是她送给孩子们最后的一份礼物。

在客厅的书柜里,一直放着被王娅当作宝贝的东西。

亲密的关系,让师徒二人无话不谈,听说师傅经常会捐款资助学生上学,赵颖也跟着一起做了起来。

王娅生前是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的一名普通女工,月工资从来没超过4000块钱。为了帮助寒门学子,她的生活十分俭朴。客厅里,有一个特别的物件,是王娅生前为了省钱而自制的输液架。

面对寒门学子慷慨解囊,对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苛刻,这曾一度让赵颖不能理解师傅。

王娅徒弟 赵颖:都是说保证我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我有能力我把多余的钱捐出去,王师傅不是这样,就是到一种很抠门的那种状态,然后把大部分的钱都捐出去了,真不理解。

王娅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她资助的这些孩子们家里看一看。前不久,赵颖和助学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甘肃灵台,这一趟,她就是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

家住蒲窝乡郑家洼村的叶福寿,是王娅曾资助过的孩子,现在是灵台一中高一的学生,全家的收入全靠母亲一人。赵颖来到叶福寿的家,看到屋里的一面墙都贴满了奖状。

而在大山里的另一边,王娅撒下的种子同样也在生根发芽。

正在读高三的练盼盼,也是王娅资助的学生之一。这些孩子虽然生活贫困,但却品学兼优。从1989年开始,王娅一直在坚持捐资助学。每年每个学生20xx块钱的资助也许不多,但30年的坚持却很难。几天时间,赵颖走遍了山里的角角落落,似乎也理解了师傅对自己的“苛刻”。

对赵颖来说,她也在思考着,这样的资助对一个孩子来说能有多大作用。这几年脱贫攻坚,山村已经变化很大。自己能帮孩子的也许不多,但她却想像师父王娅一样,把捐资助学一直做下去。

和赵颖一样,被王娅故事感动的人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王娅生前所在的助学基金会,传递着王娅的这份善良。

王娅生前所在单位也发起了“电网之光、王娅爱心”志愿项目,现在已经筹集150万元助学基金,准备先分三年资助甘肃灵台的寒门学子,赵颖已经加入其中。

亲爱的王奶奶您好……您奉献了他人,却燃烧了自己……您用行动证明爱与善良永存人间……有了您的相伴,我前行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王奶奶,我会像您一样,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71岁的周秀芳是李惠利小学一名退休老师。20xx年,她怀揣支教梦想,不远千里,从宁波前往湖南溆浦山区支教助学,用大爱情怀为山区孩子点燃了梦想之灯,为山区脱贫架起了爱心之桥。3年多时间,周秀芳累计发动爱心人士近万人,在溆浦山区捐建希望小学22所,已落成16所,让近400名寒门学子得到结对帮扶,捐建学校和捐赠助学款物累计达20xx余万元,助学之余,她还积极为山区脱贫努力奔走。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精准扶贫,她远赴延边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延吉、和龙集聚。

周秀芳的感人事迹在宁波、湖南、延边等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央广、浙江日报、湖南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周秀芳先后获评“20xx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最美宁波人”、“浙江好人”、湖南省“最美湘女”等称号,成功入选20xx年6月“中国好人榜”。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以及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亚伟,宁波市委常委、原鄞州区委书记胡军等两地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并相继作出重要批示。20xx年9月12日,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褚银良作出批示,要求学习周秀芳的先进事迹

《决定》要求,学习她爱岗敬业、退而不休的园丁风范。在溆浦教育界和广大山区村民中,“支教奶奶”——周老师代表了教师职业的一种精神高度。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爱岗敬业、退而不休的园丁风范,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到生命之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决定》要求,学习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她坚持无私奉献、快乐公益的人生格言,通过给贫困学子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资助贫困家庭、患病的孩子,率先为村里修路捐款等事迹,将“支教奶奶”朴实、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让志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决定》要求,学习她牵线搭桥、汇聚爱心的灯塔精神。从最初的学生群体,到后来的多个爱心团队,到相关部门发动的爱心力量,再到5000多名爱心人士网上众筹,一所所希望小学在周秀芳的牵线搭桥中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追随周秀芳的脚步,推动爱从点的闪光演化成线的延伸和面的扩展。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牵线搭桥、汇聚爱心的灯塔精神,以大爱的精神和行动,为“爱心宁波”、“义乡鄞州”代言。

《决定》要求,学习她勇于尝试、科学扶贫的大爱情怀。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主动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推动东西部扶贫战略协作多点实施、多领域发展。发挥周秀芳爱心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在延边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延吉、和龙集聚,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精准扶贫创新之路。学习周秀芳,就要学习她勇于尝试、科学扶贫的大爱情怀,积极投身对口扶贫、精准扶贫,广泛发动社会参与,进一步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开展。

《决定》指出,周秀芳以忘我的坚守和付出,生动诠释了“义乡鄞州”的精神,以大爱的精神和行动,充分展现了鄞州人善义、信义、仁义的精神品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是弘扬社会道德风尚、推进东西部精准结对扶贫的身边榜样。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广泛参与,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迅速掀起向周秀芳学习的热潮。要把学习活动与全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结合起来,与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结合起来,与大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结合起来,真正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教育、触动思想、提升境界,进一步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为加快建设都市核心区、打造品质新鄞州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事迹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7篇)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7篇)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7篇)【完整版】】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第三人称写事迹材料十篇10篇“两个确立”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两个确立”,是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

  • 近年来,**市**区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市民政局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共青团*医院委员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层团组织,医院有*岁以下青年职工*人,占全院职工*%,有团员*人,占全院职工*%。多年来在团省委、团州委和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

  • xx,男,汉族,x年x月出生,x省x市人,大学本科学历,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年x月参加工作,x年考入x银行,迄今已投身农信事业近x年。期间该同志经历了从基层到机关多岗位的摔打和淬炼,走过了乡镇网

  • 12月8日,《榜样6》专题节目在全网播出。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永远信党爱党为党,在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新

  • 大家好!我是来自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郭永怀事迹宣讲团的宣讲员王莹。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郭永怀(1909 4 4—

  • **,**,**岁,现就读于**小学。她自信开朗、乐观向上、品学兼优,并以自己的言行不断地为胸前的红领巾争光添彩。在知识的海洋中,她积极探索,勇攀高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她快乐地畅游在书

  • XX,男,XX族,1987年5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XX供电局团委(青工委)主管。在工作中,他和同事们共同守护了所辖1864公里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畅通,先后主持2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在生活中,

  • 我镇坚持“抓D建不离中心工作,抓业务不离D建工作”,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以基层D建为抓手,一手抓D建、一手促发展,同向发力、同步推进,有力推进全镇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一

  • xx,x,汉族,大学本科,中共党员。20xx年x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xx年x月至今一直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自从事党务工作以来,她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协助支部书记搞好基层党组织